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推荐人选何丙仲:书房搬到病房 撰写书稿成治病良方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2-16 07:23:16   浏览:

  何丙仲,1946年生,曾任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副馆长,文博研究员,鼓浪屿申遗顾问,出版《鼓浪屿公共租界》等著作30多部,撰写学术论文20多篇。

  近日,2023感动厦门十大人物评选征集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厦门日报读者、老鼓浪屿人李世伟专门打进本报热线:“我想推荐我的老朋友何丙仲为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他40年如一日扎根于文博事业,甚至在患病期间、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依然为厦门文史事业发光发热……”

  听闻自己成为被推荐人,今年77岁的何丙仲表示:“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将会一生忠诚于党的文化事业,只要我还能工作,就会一直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将鼓浪屿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但很多人不知道,现在,扶病工作也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何丙仲笑道。鼓浪屿申遗期间,他被聘任为顾问,牵头申遗文本的写作,为鼓浪屿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多个展陈担纲内容设计。然而,一番呕心沥血后,何丙仲却病倒了。

  “诊断结果是肝癌晚期,可能只剩半年生命。”回忆起这个生死交关的往事,何丙仲说:“其实我的内心比较泰然,因为在世间留有成果与印记;但又很不舍,许多研究与书稿,还没来得及完成。”

  经过手术,何丙仲的肝脏被切除近一半,如今已走过7年的抗癌路,他的病情虽然逐渐稳定,但需每日服药,并每年定期住院接受介入手术。每年入院时,他都将书房搬到病房——在这个“临时工作室”里,病床小桌板上摊开如山的案卷,他一边打着吊针,一边伏案工作,还不停接打电话兼顾工作室的安排。何丙仲告诉记者,他对治疗的诉求,就是保持充足的精力,保障每天的读书写作,使他能够持续性开展学术工作。

  在与疾病斗争的7年里,何丙仲的学术生涯进入了更高的阶段:2021年,何丙仲在市图书馆成立个人工作室,举办读书生涯展览,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22年,出版8部书稿,其中包括50万字的个人作品集《一灯精舍随笔》、70万字的《陈化成史料选辑》;2023年,又将出版《罗丹先生年谱》《厦门碑志汇编》等多本“大部头”……目前,何丙仲个人著作即将突破40本,且大部分都是在病后完成和面世;他还校注出版了十多部书籍。很难想象,对于一位抗癌7年、经历3次髋关节置换手术、腰部也有钢钉的古稀老人来说,需要克服多少病痛、付出多少辛劳。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我也还有心愿未完成。”何丙仲的心愿,是写一本《郑成功年谱长篇》。“我慢慢写,慢慢‘啃’,每天做一点相关工作,虽然不知道最终能不能写完,但撰写这部书稿,已成为我的治病良方,支撑我走过一年又一年。”何丙仲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2021年,何丙仲将他收藏的3000多种、4000多册图书,全部无偿捐给厦门市图书馆,都是他心爱的古籍善本、各类画册、期刊等等。其中,有一套钤有“果亲王府藏书”印章的《韩文公全集》十二卷(缺一二卷),曾被文物商高价求购,但何丙仲坚决不卖,“让书本去往有用的地方,把小我化为大我,才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他说。此外,何丙仲还向湖北恩施州博物馆无偿捐献与父亲何启人相关的几件抗战文物,向厦门南普陀寺捐出祖传的珍贵瓷器文物。

  高风亮节、豁达洒脱的背后,是曾经的艰苦岁月磨砺意志。因特殊原因,何丙仲曾在原鼓浪屿灯泡厂当过15年烧炉工,但他并未屈从于命运,而是业精于勤、发愤读书,终于在恢复高考后考取复旦大学历史系,并成长为知名文博研究员。也正因此,何丙仲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事业,也常号召年轻一辈读书上进、回馈社会。

  “何老的事业心很强,曾为鼓浪屿申遗工作付出大量心血、做出重要贡献。”长期从事文物工作的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李云丽告诉记者。她还提到,去年,尽管何老的病情较重,但仍坚持完成厦门地方碑志资料的汇编工作。“何老告诉我,为了保障工作进度,他白天输液,晚上整理资料。”李云丽说,这些碑志资料对于厦门的历史有重要的见证作用,何丙仲抱病将其集结成册,实现了珍贵的史料价值。

  “在我眼里,何老治学严谨的同时,也像个‘老小孩’。”市博物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副馆长徐翠红说,何丙仲勤奋多才,写诗、作画、书法等样样拿手,还保留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特别提醒:推荐感动人选的文字须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留下被推荐人的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务和居住地,并附上简要事迹作为推荐理由;也请推荐人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