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怀念先贤沈尹默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2-02 00:43:42   浏览:

  一代宗师沈尹默先生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他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的贡献,同样影响深远。55年前偶访先贤沈先生,两人间不经意的谈话,未承想影响了我的成长。今年是沈尹默先生诞辰140周年,回顾以往,更是感恩沈老对后辈的关爱。

  1968年,这是一个非常的时期,记得那年冬天,我一个才16岁的毛头小伙子,因喜欢书法,竟冒昧叩开了沈先生的家门,原因是他一手漂亮的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沈家那条不长的过道右侧橱柜里挤满了书,并不宽敞的楼梯显得格外阴暗。在二楼书房里,我恭敬地请教沈先生如何才能把字写好。沈先生身穿深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镜片如啤酒瓶底厚的眼镜,后来才知那时他已经双目失明。沈老亲切地问我:你是哪里人?家住何处?今年几岁?读几年级?学习写字有多长时间了?浓浓的北方口音,他谆谆告诫我说:“喜欢写字是件很好的事情,年轻时趁记忆好,还是要读点书,学习一点文化知识。写好字的关键是要临碑读帖多练。浙江人有读书做学问的传统,书法的根基在读书。”年少的我初听这话有点纳闷,何况当时整个社会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喧嚣。沈先生为何要冒险去鼓励一个素不相识的学子去读书呢?两个月后,我去淮北插队了。尽管我对沈老的话不甚理解,但他的教诲却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始终没有放弃看书习字。今天回想起来,我能有幸为屈原故里、采石矶太白楼、东坡赤壁、西施故里等名胜古迹题匾书碑,学业上略有建树,与沈老当年的教导息息相关,我对沈先生充满了感激之情。

  十多年前,我重访虹口区海伦路504号沈尹默故居,顿感物是人非。故居已被现代化高层建筑包围,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楼房,黑色的门上悬挂着赵朴初书写的“沈尹默故居”横匾。沈尹默的内侄女褚家玑和其学生戴自中在这里热情地接待我。我说,原先在沈家看到许多高大的笔筒,笔筒里面插着大大小小的毛笔。如今举目四顾,却不见记忆中的情景。褚家玑告诉我,沈先生逝世后,笔筒分别赠送朋友了。褚家玑还向我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她说,沈老是五四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他一生崇尚民主、科学,早年把大儿子大女儿送往日本学习,希望孩子学点救国救民的真本事,将来报效祖国。当他发现孩子来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外生活方式的羡慕之情时,及时去信批评,告诫孩子不要羡慕人家。九一八事变后,他立即把孩子召回国内,率全家人慷慨激昂地背诵岳飞的《满江红》,背诵完毕老泪纵流,其爱国之情,溢于言表。日寇进沪后,沈先生发动全家人把纱布做成绷带,送给前线作战的军人。沈先生在上海办书展时,没给日本人写过一个字,表现出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的气节。

  如今,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创新书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心情浮躁,急于出名,江湖气重……种种所谓的创新,毫无书卷气和美感可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沈先生当年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所说的肺腑之言,值得所有爱好书法者思考学习。他的书法作品今悬挂在我工作室的墙上,激励要把字写得更好,要将学问做得更深。今天,书法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想,能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就是对沈尹默的最好感恩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