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这个外国人让《红楼梦》在法国红极一时!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30 12:36:16   浏览:

  1965年初春,法国巴黎华幽梦修道院处处透出万物复苏的气息,一位居住在此的老人却已走到了生命尽头。离世之前,这位终身未婚亦无子女的老者告诉遗嘱执行人,在他死后烧掉他所有的手稿、日记,他的身体器官全部捐出,用于医学研究。16年后,一部法文版《红楼梦》在法国和欧洲掀起一股“红楼热”,书的扉页上出现了他的名字,校审者:安德烈·铎尔孟。

  “庭院有盆景花木,古色古香,正房三间是客厅与书房,四壁书架上,多为线装书。用了两个听差,一口京片子,说流利纯正的北京话……他平时在家都穿长衫,客人来时还外加马褂……”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法国人在北京的生活,这个人就是过得比北京人还像北京人的铎尔孟。他曾生活在东城区新鲜胡同24号的四合院,还给自己取了个字——“浩然”,既表达对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崇拜,又隐含着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用意。

  铎尔孟1881年出生于法国的贵族家庭,早年在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学习中文。1902年结识了在法国留学的李石曾 ,1906年来到心向往之的中国。

  铎尔孟这个名字,在中国一度少有人提及,然而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他的身影却处处可见:当过醇亲王载沣府上的法文教师,被袁世凯聘请为外国顾问,任教于北京大学,铎尔孟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曾翻译中国最经典的典籍《诗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铎尔孟在醇亲王府度过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几年以后,铎尔孟回到法国去处理家产,1911年重返中国

  五四运动前后,为寻求救国真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全国兴起。众多中法有识之士为此积极奔走,铎尔孟就是其中一员。

  1920年,中法大学在北京成立,铎尔孟为法方校董之一。《北京志·外事志》这样记载:“中法大学前身为法文预备学校。1920年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部。主校址在东皇城根39号。大学为中法民间合作办理的综合大学,经费来源于法国退回的庚子赔款、社会捐助及学生的学费等。第一任校长蔡元培……常务董事为蔡元培和法国学者铎尔孟。”

  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成立,前后约有2000名中国学生获得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成为中国众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北平,中法大学也被迫停办。1941年,铎尔孟推动成立中法汉学研究所以中法汉学研究为名庇护了一大批中国学者。因为在研究所里头他提供了相对独立自由的空间,同时呢也摆脱了日伪当局的控制给战乱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避风港。

  铎尔孟先后搬过几次家,但选的都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从东堂子胡同到总布胡同,再到水磨胡同,最后搬到了新鲜胡同24号。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几十年来,铎尔孟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铎尔孟精通法国诗歌,同时他对中国的古诗词也非常感兴趣,在醇亲王府期间他就熟读过《红楼梦》,对书中的建筑、服装、器具非常感兴趣。他还常常思考如何将它们译成法文,同时还在琢磨法文中的对应词,而且有哪些替代词,这些不经意间的研学为他日后审译法文版的《红楼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73岁的铎尔孟离开了中国,此后10年,铎尔孟为昔日的学生审校法文版《红楼梦》前50回,直至生命终结。

  他死后没有在法国留下墓地,仅在华幽梦修道院保存了这样一幅图画:画面上描绘的是北京的西山,铎尔孟在上面清楚标注了一个地标,那是他唯一希望长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