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细数清代皇帝御用书房及精美文房摆设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2-07 15:05:07   浏览:

  步入故宫,游人无不为那昔日皇宫所独具的艺术神韵和赫赫帝王之气所感染。无论是漫漫的宫墙、深深的甬路、沉沉的殿海、幽幽的庭院,还是威仪天下的金銮宝殿、华灯锦帐的大婚洞房,以及岁月剥蚀不掉的紫禁晨昏的迷人风韵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不过很少有人知道遍布宫禁各处的四十余处书房,培养了清朝皇帝较高的文化素养。

  紫禁城内的皇帝书房从入关后第一代皇帝福临始,便成为了帝王修身养性之场所,并随着御苑的兴建大量添设。两百多年间先后建有文化教育、藏书阅览、词臣顾问等多种类形的书房。

  清宫早期的书房除举经筵的文华殿外,全部分布于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三区,且皆为政寝合一的建筑,即皇帝的寝室、起居室、书房与召见大臣商议军国大计之处都集中于一个建筑区域。随着清代帝王重视文教,读史论经是帝王最重要的必修课。凡殿堂之中设宝座处,左右必陈典籍和书案,书案上遂放置笔筒、笔架、笔洗、笔掭、笔匣等文房用品。

  在紫禁城众多的书房中,南书房、御书房和三希堂都因其不同的使用而赫赫有名。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西南角,原来是皇帝读书的地方,因为它在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故名南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设南书房,选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随时侍读﹑侍讲,用以传授知识、讨论学问。康熙帝常与南书房儒臣一起吟诗作画,钓鱼赏花,剖析经义,讨论时政,无异同堂师友,私恩甚重,经常赐给他们笔墨砚台,字画诗集,乃至撤自御膳的食品,以示眷顾。

  康熙帝优渥词臣,进而南书房词臣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逐渐改变入值南书房陪皇帝谈诗论赋的文学仕从的初衷,后来南书房也逐步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机构,许多重大决策在此做出。南书房作为皇帝的宫廷御用顾问处,是一个非正式的权力机构。但在康熙朝所起的作用却往往超过内阁和议政王会议。

  康熙皇帝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私人书房变成了内廷决策机构,以此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加强皇权。但南书房并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等雍正朝成立军机处制度后,南书房就不再参与政务,而回归其文化侍从之处的功能,成为皇帝单纯读书撰文、吟诗作画、消闲遣兴的场所了。

  御书房位于故宫的后宫——景阳宫的后殿。按照清代宫寝制度,东西六宫均为宫廷女眷起居场所。但景阳宫却作为大量珍贵的藏书和文物的收贮之地。御书房曾藏宋徽宗赵佶所书《毛诗》和马和之奉命绘制的《毛诗全图》乾隆年间在东西六宫年节张挂的《宫训图》等。御书房没有过多的政治作用,只是作为皇帝除处理朝政之外的娱乐休闲场所而存在。

  三希堂是清乾隆帝的书房,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因收藏乾隆帝视为三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改名。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并御书匾额“三希堂”。三希堂内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今天,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书房内的文房摆设是皇帝们品味的象征。那么,皇帝的文房摆设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带您一窥究竟。这些书房,大多以金石美玉、名贵木材搭配,显得奢华大气又颇为风雅。金石美玉主要指的是黄金和上等玉石。而木头以紫檀和黄花梨居多,尤其是紫檀,作为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它是当之无愧的“帝王之木”,可谓寸檀寸金,以紫檀制成的文房美器更是尽收木材的华奢华之气,又兼收书房的文化味道,显得品味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