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经观书房一本书读懂长江文明的过去与现在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26 15:51:11   浏览: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滋养了无数中华儿女,所经之处,自然地理缤纷多彩,文化意蕴各具特色。如何系统全面地理解民族符号和文明象征意义上的长江?江苏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新书《水润华夏大长江》对这一问题做了精彩的回答与阐释。

  本书作者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蓝勇,他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又研究长江。他于1978年第一次进行长江考察,坚持 40余年、100多次,累计实地考察里程超过20万公里,他拥有史学家的贯通眼光、文学家的丰沛情感、旅行家的广博见识,本书正是他汇集数十年研究与考察心得的最新力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类的历史仅是自然历史中短暂的一页。以长江而论 ,地老天荒 ,现代长江的形成有 300万—500万年的历史 ,而古长江的形成历史则长达 1.8亿年。

  距今 2亿年前 ,长江流域的西部大多为茫茫大海 ,即古地中海的一部分 ,而长江中下游的南部即我们历史上所称的江南地区也浸在大海之中。

  距今1.8亿年 ,地质运动中的印支运动开始 ,中国西部高山纷纷隆起 ,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秦岭横空出世,古地中海西退 ,长江中下游南部地区升为陆地 ,云贵高原开始呈现端倪 ,这样的结果使横断山、秦岭与云贵高原间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 ,如云梦泽、巴蜀湖等 ,形成一个流向从东到西、与今天长江方向完全相反的地质史上的古长江。

  距今 1.4亿年 ,发生了燕山造山运动 ,长江上游西部的青藏高原上升抬高 ,而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和巫山等抬升隆起 ,四川盆地开始相对凹陷。到1亿年前,四川盆地开始缓缓上升 ,而云梦泽、洞庭湖下沉。

  距今3000万—4000万年 ,发生了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进一步隆起 ,长江流域普遍间歇抬升 ,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抬升相对较少,形成中低山、丘陵 ,有的低凹地区下沉为平原 ,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理大势形成。

  距今 300万—500万年 ,喜马拉雅山再度隆起 ,长江流域西部不断抬高 ,古长江溯源侵蚀的作用加强 ,天长日久 ,终于切穿巫山 ,形成万里长江东流水的现代长江。

  世界重要的古代文明都产生在大江大河流域 ,那么世界的古人类与大江大河有无联系呢 ?很有意思的是 ,距今 300万—500万年,长江正式切割东流的时期正是长江流域猿人孕育的时期。很难想象,中国重要的古人类许多都是产生在长江流域 ,许多还是在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间。

  所以有的学者研究认为人类不仅起源于非洲 ,亚洲高原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起源地。所谓亚洲高原主要是指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 ,距我们 1400万年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的禄丰腊玛古猿、300万—400万年的元谋蝴蝶腊玛古猿、250万年的东方人、204万年 (一说 214万年 )的巫山人和 170万年的元谋人都证明了这一点 ,故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是由长江上游的云贵高原向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扩散迁移而来的。因此,长江上游应为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

  随着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除了狩猎采集外 ,开始有了农业种植和制陶,出现了萌芽状态的早期艺术。在这一点上 ,长江流域一点也不落后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类型有长江上中游的大溪文化 ,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 ,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青莲岗文化 ,这些文化展现了六七千年来长江流域的先民在长江母亲的滋育下劳作生息的艰辛历程。漫长的岁月里,稻作、冶铁、瓷器、丝织、盐业等在长江流域勃兴,文学、艺术在长江流域繁荣兴盛,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形态在长江流域交汇交融。

  在世界级的大江大河中 ,只有长江、黄河、尼罗河、两河流域、恒河流域才称得上文化积淀深厚 ,而在这些交相辉映的河流文明中,长江文明的自然与人文的多元一体最为明显。

  从自然的多元来看 ,长江流域在自然地形地貌上的多元相当明显。长江上游源头多为高山草甸与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山相间 ,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河流两边高山耸立 ,河谷深切 ,既有大量相对荒漠的干热河谷 ,也有青翠的绿色长廊。而进入四川后又进入浅丘地貌 ,在四川盆地东部则形成川东平行岭谷 ,一山一槽,背斜与向斜互衬。同时在长江上游与中游交界则形成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大峡谷。

  走出峡谷就进入了江汉平原 ,平原与湖沼相间而一望无边。再下为江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江河纵横 ,一望无际。长江本来是一条东西向的河流,长江流域的主体都是处于亚热带气候带上的 ,但由于地形地貌上的高差多达五六千米,所以,在长江上游许多地区的高山,显现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多元的气候并存 ,显然的垂直气候带又是多元的。

  自然的多元是人文多元的基础。在整个长江流域,从历史上来看,民族众多,文化类型多元。长江上游的藏、彝、纳西、羌、白、苗、土家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而汉族的文化也是多元,古代的巴与蜀、荆与楚、吴与越各有特色,特别是三星堆文明的世界性、楚文化的厚重性影响较大。

  秦汉以来汉民族成为长江流域主体后,汉族的历史文化一直相沿不间断,其巴蜀的文学、易学、天文学,唐代的“扬一益二”,宋代的蜀学、婺学,“苏湖熟,天下足”“东南财赋地,江南人文薮”“桐城学派”“沙滩学派”“苏气”“海派文化”等话题显现出地位和影响。长江文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多有影响。

  长江文明的本性特色十足,但从古以来显现的是一种开放兼容的姿态,本身就是一个兼容的文明。在历史上,上古时期长江上游吸纳中亚西域文明,汉唐两宋时期大量吸纳黄河流域文明,明清近代以来兼容西方文明,改革开放时期更是海纳四方文化,真正呈现出一种海纳百川、自成一体的文明,也因此继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后,长江文明成为近千年来中华文明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