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传统文人的书房有些啥?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这场展览找答案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7 08:00:37   浏览:

  不同形制的文房四宝、未曾展出过的张謇字对、古人饮用的酒器与茶具……“‘尚雅’——传统文人生活与文房器具展”于11月8日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开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90余件馆藏精品和征借的文房四宝藏品,诠释了传统文人生活雅趣,是一场展现文房器物艺术的视觉盛筵。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尚雅’——传统文人生活与文房器具展”由南京市博物馆总馆主办,由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十竹斋画院、芜湖鸠兹文房四宝博物馆和江苏省扬州市青松笔庄承办,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月26日。

  展厅内,由芜湖鸠兹文房四宝博物馆提供的30余件文房四宝藏品极具艺术性与观赏性,彰显了中国文房艺术的博大精深。正如陆绍珩所记:“好书为益友,奇画为观友,法帖为范友,良砚为砺友……”这些文房四宝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

  月牙池平底红丝砚、圆日池山水云纹和田玉砚、荷叶纹带穿孔竹砚……这些砚台不仅造型各异,制材上也各有不同。“砚台作为文房中的雅玩,在自身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把玩的艺术性、欣赏性。”芜湖鸠兹文房四宝博物馆馆长王云龙介绍,在制砚材质上,除了常见的石头,还有木砚、玉砚、竹砚,取材丰富。

  南京明城墙是南京市体量最大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你能想象城墙不仅能防御外侵,也能制砚吗?相较其他小巧精致的砚台,这块厚重的城墙文字砖改制砚没有特殊纹饰,砖上刻有铭文,因砖块密封性好,添加墨汁也不易向下渗漏。此外还有一块宫廷瓦改制的砚台,策展人、南京民俗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江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瓦本是宫廷中文物,随着皇室衰败,这块瓦可能被老百姓捡到,因泥料质地细腻,被改制为砚。

  展览中,我们还能看到崇祯七年的地契官契与道光二十年查禁门牌。这些经历了几百年时光剥蚀的纸尤为珍贵,透过文字仿佛穿越回百年之前。由于纸张保存困难,这是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纸质藏品。

  毛笔,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和绘画工具。而一支毛笔,最关键的是笔尖。浙江湖州的湖笔选用出生不久的羊羔尖毫,质地柔软;安徽宣州的宣笔采用的是兔毫,历史悠久;北京的李福寿毛笔的笔尖兼有“南羊北狼”,笔尖刚柔并济。而扬州地处南北交会之地,不少制笔名家都在扬州开过店,所以也形成了以狼毫、兔尖为主要原料的风格,地方孔麻为辅料,带水入套、涵水不漏,经久耐用。

  据“扬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余松介绍,这看似简单的扬州毛笔,需由100多道工序制成,环环相扣,道道严谨。展柜中这支小小的“湘江一品”便有“笔中之王”的美称,是淮河流域的兔毛中精选一部分细毛编织而成,取材、工序等都颇为考究。

  扬州毛笔中的“鼠须笔”,采用淮兔背上的软毛制成,专家分析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笔锋和韵味,认为可能就是用扬州“鼠须笔”所作。

  清末状元张謇的字对、江宁本土画家王东培的岁宝图、民国教育家仇埰的行书……这次展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捧出了多件压箱底宝贝。

  “忍辱即是波罗蜜,离欲而名阿兰那”,这是张謇的字对。江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张謇在日记中常提到《金刚经》,此上联出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下联出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一幅十二仕女图格外吸睛,画中的“小姐姐”或手拿团扇,或手握书卷,情态妩媚娇憨,灵动鲜活。虽然画作来源、作者不详,但画工精美,人物惟妙惟肖。江浩说,“因为是清代的画,画中又正好是12人,《红楼梦》又诞生在南京,所以,不少学者推测画中的12位仕女是金陵十二钗。身处“C位”、穿红衣服手拿扇子的是林黛玉,最右边手拿书卷的是王熙凤。”不过画中人究竟是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天地之雅,莫过于茶。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从茶被发现及饮用以来,深受历代文人雅士追捧。

  自魏晋时期,茶叶开始作为饮品。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宋人点茶之法经千年演变,成为和文化之典范。

  现场,一件宋代的青瓷花瓣形茶托特别吸睛。江浩说,“目前宋代留下的茶具非常罕见,所以这件茶托极为珍贵。”

  据介绍,茶托在宋代频频出现。根据唐代李匡乂在《资暇集•茶托子》中的记载,在唐德宗建中年间,蜀相崔宁的女儿,从小喜欢饮茶,经常被茶碗烫手。于是她用一个盘子托着茶碗,可是又常滑落,于是她尝试用蜡来固定杯子。崔宁看到后很高兴,把这种茶具介绍给亲友,传到了民间。后人渐渐将托盘中部做成环状,即成茶托。